糖尿病足是我國糖尿病患者致殘、致死的嚴重慢性并發癥之一,確診后對一個家庭無論是花費還是精力上都會造成巨大的損耗。在早期病變時,患者的腳部會出現相應的癥狀,下面來介紹一下糖尿病足常見的臨床表現供大家鑒別參考。
1)足部干燥發涼
由于糖尿病引起的微血管病變,使得局部組織血流供應不足尤其是肢體末端,像是足部。而足部的血供不足則導致腳面的皮膚干燥且彈性差,可出現跛行的情況。
同時皮膚組織得不到相應的氧供,溫度也會相應下降,表現為發涼。
像上文提到的張爺爺,他最后發展到「一瘸一拐的走路」就是由于血供不足導致跛行,腳面上長出的瘡就是糖尿病所引發的足部潰瘍,如果處理得再晚一點可能在感染后造成壞疽,嚴重的話甚至要截肢來治療。
2)足部感覺減低,腳趾有針刺樣疼痛
糖尿病足的病變包括有糖尿病血管病變、神經病變以及相關繼發感染,而早期周圍神經病變是糖尿病最常見的合并癥之一。
我們都知道糖尿病最顯著的特點就是血糖的升高,當細胞中血糖升高,血管壁的通透性也會隨之升高。血管收縮因子的釋放使得血管更偏向于收縮,組成血管的細胞開始改建,血管腔隨著蛋白、代謝產物等等物質的沉積變得狹窄,血管壁的彈性也會相應降低。毛細血管等較細小的血管首先受累,進而出現局部組織水腫、缺血、缺氧。
總而言之,血管內膜粗糙、彈性降低、血流不暢等種種因素最終都會導致一個結果——即我們所提到的血管病變引起的循環障礙,這時不僅僅是肌肉、皮膚等組織無法正常代謝,如果神經細胞也得不到充足的營養,細胞代謝失調發生變性壞死,那麼患者就會出現感覺、運動和自主神經的損害,臨床上表現為
同時,由于糖尿病足的病情輕重不同,相應的神經癥狀也會有所不同。一般來說,患者的足部會先出現針刺樣疼痛,后逐漸麻木,對于痛覺、溫度覺、震動覺還有基本的神經反射像是踝反射等都會隨病情加重而減低。
張爺爺下樓時感覺到「踩在棉花上」,實際上是因為足部神經系統感覺功能障礙,沒有辦法將足部感受到的信息完全上傳給大腦,導致感覺出現問題。
3)足部出現潰瘍
首先在糖尿病的基礎上,患者的血糖會較長時間維持在高水平,在這樣的高糖環境中細菌極易繁殖生長。同時由于微血管閉塞,循環受阻,組織產生的代謝廢物無法排出,積留在體內,再加上血管本身的病變等種種因素,最終就會誘導繼發的潰瘍。
而足部相對全身來說是位于末端的部位,在血供的優先權上不占優勢。足部是極易發生缺血、缺氧的部位,這就使得當患者出現上述病變過程時,足部周圍的循環、細胞代謝、免疫功能等都會因此受到影響。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